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惯向枪林策杖行

 二维码 1498


谢冰莹1937年,赴抗日前线在汉口留影


记国民革命军女将军、青州媳妇谢冰莹英勇抗日的动人事迹


谢冰莹,原名谢鸣冈,字凤宝,别名谢彬。在发表文章时,曾署名芷英、紫英、乡巴老、英子、格雷、闲事、林娜、南芷、兰如、刘莹、无畏、碧云、小英、芙英等。早在上个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她已经成为蜚声中外文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文学家。上世纪后期,她借用青州丈夫贾伊箴之姓,在美国《世界日报》副刊上,主持、开辟了一个名为《贾奶奶信箱》的栏目,很快火了。从此,谢冰莹闻名全美,妇孺皆知。她还是曾被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将军。为纪念这位抗日女将军,笔者撰写此文,着重介绍谢冰莹投身抗日的感人事迹。


主 动 请 缨


1906年10月22日,谢冰莹生于湖南省新化县谢铎山(今属冷水山市大同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谢冰莹的祖父系清代岳州道台;父亲是前清新化中学的校长,能诗善文,在当地颇有声望。母亲知书达礼,相夫教子,是闻名乡里的贤妻良母,谢冰莹兄妹四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谢冰莹从小聪明好学,有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特别喜欢《四书》、《五经》、《史记》和一些古典小说。谢冰莹从懂事时起,就倾向革命。“五·四”运动时,在湖南省益阳女校读书的她,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在长沙女子师范读书期间,谢冰莹深得校长徐特立的器重。



北伐途中的谢冰莹



中年时期的谢冰莹


1926年,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由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和黄埔军校的声誉鹊起,全国各地争先创办黄埔军校分校。谢冰莹面对当时的形势,也是为着“逃婚”,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与后来成为著名女英雄的赵一曼及解放后任人民解放军的大将罗瑞卿同窗学习。后来,谢冰莹作为中国第一批女兵,被编入受叶挺将军指挥的中央独立师,随队挺进在北伐革命战争中。经过战斗洗礼,谢冰莹成为出色的女兵之一。对此,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则称赞谢冰莹的举动为“女性的骄傲”。


 

1927年,黄埔女兵赴沙场,登上运输补给舰,赶赴扬子江南岸前线


北伐革命失败后,谢冰莹所在的女子军,各自寻找出路。她考虑再三,进了一所由左翼作家支持创办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她又考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期间,谢冰莹参与发起了北方左冀作家联盟,并被选为执委委员。后来,谢冰莹经过两次去日本留学后,于1933年8月回国,担任了厦门第十三中学的文学课老师。不久,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将军联合进步势力,发动了“福建事变”。期间,谢冰莹受第十九路军之邀,一度担任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革命政府”妇女部长。

1935年,谢冰莹再次东渡扶桑,打算完成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班的课程。这年4月,因为谢冰莹拒绝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在日本举行的“朝日仪式”,被日本军阀政府以“思想罪”为名逮捕入狱,受尽了酷刑。后经柳亚子先生与日本驻中国领事馆做工作,谢冰莹被保释出狱,返回中国上海。

回国后,谢冰莹怀着对日本法西斯强盗暴行的满腔愤怒,写出了《在日本狱中》一文。她坚定表示:“从今天起,不流血,不流泪,生命存在一天,就要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拼命一天,直至坚持到最后一口气。”《在日本狱中》一书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



赤 诚 报 国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大地上烽火满天,狼烟遍燃,同年10月5日,谢冰莹在革命元老、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妇女部长何香凝的支持下,仅用4天时间,就在长沙组织起“湖南女子战地服务团”。开始,仅有17人报名参加,后来队伍逐渐扩大。这支队伍的目标是:随国民党军第四军开赴淞沪前线。9月14日,在队伍出发那天,长沙各界群众数万人,云集路经的大街两旁,在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响亮的“打倒日军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口号声中,为她们献旗、放鞭炮送行。那阵势,许多人感动得流下热泪。当时,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知名人士田汉,深深被谢冰莹的事迹感动,情不自禁地赋诗:


谢家才调信纵横,

惯向枪林策杖行;

应为江南添壮气,

 湖南新到女儿兵。


何香凝也赠诗赞颂谢冰莹:


“征衣穿上到军中,

巾帼英雄武士风;

锦绣河山遭惨祸,

 深闺娘子去从戎。”



抗战时,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出发前在长沙合影(中为谢冰莹)


早在队伍出发之前,谢冰莹与队员们还制定了四条纪律:一、牺牲一切,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奋斗到底;二、本着穷干、苦干、实干的精神,不唱高调,不抱其它企图;三、决(绝)对不谈恋爱;四、与男士兵同甘苦,同生死。

在队伍开至目的地后,谢冰莹与女战士们被分配到位于嘉定、苏州的野战医院,从事战地救护、抗日宣传、民众组织和侦缉汉奸等工作。当时,战地的生活十分艰苦,睡的是潮湿的地铺,喝的是泥沟里的污水。还经常在阴雨天泥泞中行军,甚至连续几天吃不上顿饱饭,但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战斗期间,她们不怕牺牲,顶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提出的战斗口号是:多抢救一名伤员,就等于消灭一个鬼子。战斗间隙,谢冰莹还经常为战士们代写家信。为重伤员喂饭,端屎端尿。有时,还在前沿阵地,帮助当地老百姓抢收庄稼。支前工作也做得热火朝天。那些日子里,谢冰莹和战友们的足迹遍及数个战场,行程两万多公里。上海沦陷后,谢冰莹遵照上级安排,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北上山东,到达“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的台儿庄战场。



谢冰莹(前左)、贾伊箴(前右)与他们的儿女


台儿庄大捷,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首次大捷,是一场被载入史册的著名战役。它历时16天,歼敌1.6万余人。它也是日军新式陆军自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在台儿庄战场上,指挥这次大捷的李宗仁将军,亲自接受谢冰莹的采访,向她介绍大捷的详细经过。谢冰莹根据李宗仁将军的建议,很快写出了振奋人心的《踏进了伟大的战壕——台儿庄》的报道。其中有一段令人难忘:“中国的土地,一寸不能失守!台儿庄,你伟大光荣的战史,将与日月同辉,与民族永存!”此外,谢冰莹还在各种报刊上,陆续发表了数十万字、激励国人英勇杀敌的好文章。

谢冰莹不畏生死,冒着敌人炮火全力投入抗战的事迹传到陪都重庆后,深得蒋介石赏识。1939年秋,谢冰莹经蒋介石批准,被任命为少将,由李宗仁将军代表国民政府军委,在湖北省老河口战区司令部,宣布了授衔命令,并向谢冰莹颁发了少将军衔。


真 情 无 限


1940年,是国难当头,经济困乏的艰苦年代。谢冰莹被调西安,担任国统区鲜见的大型文艺刊物《黄河》的主编。工作中,她每逢遇到困难,都得益于在抗日烽火中相识的山东青州人贾伊箴的大力相助。那时,贾伊箴在西安一所大学任教。日久天长,感情自然迸发,就这么着,两人合二为一,成了一个“家”。



谢冰莹(左)与丈夫贾伊箴(右)与同事合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谢冰莹每次到战地采访,贾伊箴也陪同到前线,是真正的“妇唱夫随,形影不离”。有一次,谢冰莹在战地采访时,突然遇到日军的飞机轰炸,贾伊箴马上喊谢冰莹“快卧倒”!并将自己的身子卧在谢冰莹身上。贾伊箴的爱,给了谢冰莹奋斗不息的力量,让谢冰莹感谢万分,至死不忘。




谢冰莹(左二)


鬼子投降后,谢冰莹赴汉口担任了由《扫荡报》和《华中日报》合并后成立的《和平日报》副刊主编。1948年,夫妇两又一起赴台湾,担任了师范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理在谈起谢冰莹时,都说没能在大陆留住她,是非常可惜的。1973年,退休的谢冰莹和贾伊箴,侨居到美国旧金山。1988年,贾伊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来,谢冰莹与子女一块生活。四个子女都在美国的大学任教,最小的女儿还是全美10大钢琴家之一。谢冰莹被选为美国华人作家协会的名誉会长。2000年1月5日,谢冰莹在旧金山病逝。


(2016.3.NO.1 总第二十二期)

文章分类: 花都人物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