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即将失传的老手艺——记青州泥陶花盆的制作技艺

 二维码 3174

古城青州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有许多老手艺世代传承延续,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许多老手艺在青州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泥陶花盆就是其中之一。


3.jpg


早就听说泥陶花盆在青州很少有人做了。2016年春节无意中听说青州泥陶花盆只有窑头村一位老者还在坚持做,并且说年龄大了,也要不做了。


1.jpg

4.jpg


泥陶花盆如何做?好奇使然,也是想在这位老者停做之前做一个记录,留下青州泥陶花盆的制作影像。于是在2016年6月份我与青州市摄影家协会阎星年主席先后多次到窑头村拍摄,简要记录了泥陶花盆的制作过程。


初次到窑头村,路径不熟,询问得知,窑头村坚守之人叫祝运光,和老伴都70多岁了,住在村西头大门朝东的院落里。院子不大,北屋居住,小西屋就是制作作坊,南屋存放烧制前的半成品,院子里晒着红土,门楼底下存放着红粘土、黑土,院子后面是利用小崖头建的炉窑。


2.jpg

5.jpg


祝老伯介绍,现场观摩,对泥陶盆的制作有了大体了解。在青州只有窑头、岔河、牛家庄几个村是制作泥陶盆的专业村。泥陶盆的发展充分体现着社会的时代变迁和进步,体现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这几个村制作泥陶盆上溯至何时没有考证。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集体化以前是私有制经济,由各家各户小作坊制作。走集体化道路以后由生产队集体制作,实行计件制,从事这项工作的社员按制作的套数(一套五个,从大到小排1~5号)领工分,然后由社员分销。实行联产承包经济责任制以后土地承包到户,又由村民自做自销,做盆的户数也是由多及少,最后只有祝老伯在坚守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是以制作家庭生活用的盆为主,花盆为辅,那时家家户户用的盆以灰黑色泥盆为主。随后家庭用盆逐渐被铝盆、搪瓷盆、不锈钢盆等代替,泥盆销量锐减。其时恰逢社会上花卉养殖逐渐兴起,泥盆制作便转向花盆生产为主。90年代最为兴盛,那时在青州河滩大集上(万年桥西)卖花盆的每天达到30多辆小推车。21世纪初花盆追求美观且多样性发展,泥花盆逐渐被各种瓷盆、南泥盆、塑料盆等替代,市场逐渐萧条以后,就以生产丧葬所用的盆盆罐罐为主了。


6.jpg


泥陶盆制作工序较多,归纳起来可以分和泥、制作、晾晒、烧制几大步骤。和泥是基础,决定着制作成品率的高低。和泥所用的土必须晒干晒透,不能有石子和小坷垃。较大和质量要求高的花盆一般用红粘土和黑土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红粘土过多容易裂纹,过少则缺乏筋骨,容易破碎,成品率低。如果是较小的盆可以用黑土制作,以节约越来越少的红粘土资源。和泥要掌握粘稠度,反复的用脚踩,保证均匀。泥和好后要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大约10小时即可),让其充分饧透、使其间的小坷垃之类的彻底粉掉,保证泥块细腻、好用。和好的泥可放数天,干燥时可以喷水使其保持湿润,随用随取。


7.jpg


泥盆制作首先要选择晴朗天气,保证盆坯有足够的时间晾晒凝固定型。制作一般需要2-3人配合完成,一人负责制作,摇轮盘、准备泥块和搬盆各一人或者一人完成。过去都是用脚蹬轮盘,现在用手摇动轮子,带动转盘转动,泥条在制作者手中旋转出道道“年轮”,不时就有一件艺术品做成,省时省力,方便了许多。制成的花盆一般在阳光下晾晒四五个小时,然后将其移到屋内慢慢晾干,避免在太阳下时间过长晒裂。在凉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整,达到外形周正美观,并保持室内少透风。过去生产队时在土屋(在土崖头上打的洞,可以居住)中制作,受天气影响较小,后来没有了土屋,伏天、阴雨天就不能制作了。制作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轮盘、水刮、沿皮、絮布、比对、小碌碡、钢丝、鸡棒等。


8.jpg


泥盆的烧制露天操作,也要有好天气,保证装窑、烧窑顺利完成,烧制过程中突然遇雨会有塌窑的危险。祝老伯和老伴清早开始将预制的盆坯从院中运到院后的窑上,然后一层层整齐的码在窑内,最后从炉口钻出,然后进行封窑。封窑先用碎瓦片覆盖后点火试烧,再用青草盖一层,然后用泥封盖好即点火烧制。烧窑需要连续烧6个小时,两个人完成太辛苦,祝老伯的小女儿从企业请假回家帮忙。祝老伯烧窑一般用玉米秸之类(外地有用煤烧的,需要烧几天时间),烧一会儿便将炉口分成三个口,从中间续柴,保证炉火旺旺的,在烧的过程中不断地将升温以后炉顶封层出现裂纹漏烟的地方用细土及时封住,以提高炉内温度。如果烧制红盆,烧结就可以了,如果想要灰黑色的盆,就要在烧结以后将炉口、烟囱封严,闷炉12小时以上,用烟熏使其变黑,红黑之间的区别在工艺上就这么简单。


9.jpg


陶盆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艰苦的。现在红粘土少了,祝老伯要到三四公里外拉土。操盘制作每5分钟完成一个,多时每天做100多个,时间长了颈腰椎会出现问题,祝老伯现在只做30多个。装窑在狭小的空间里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出窑时余温较高,在窑口便觉热浪袭人,在窑内的热度可想而知。交谈中祝老伯说年纪大了,已经力不从心,子女也要求停业,不要做的太辛苦了。


10.jpg


陶盆制作费力费时,陶盆价格却不高,经济效益不好,所以年轻人没有愿意干的,青州陶盆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期望社会各界给以关注,使这门古老的手艺得以传承下去。


11.jpg


(文/张成祥  摄影/张成祥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