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有关“弥水”之记载 二维码
1563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对东汉桑钦所著《水经》的注释。《水经注》全书30多万字,本着“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原则,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100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且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余生长东齐”,少年时代曾随任青州刺史的父亲郦范在青州生活十余年,对青州情有独钟。《水经注》对古代青州的河流水系尤其是对弥水记载极为详尽,对研究青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0年出版的《文化青州大型书库·青州文献》收入了笔者编校的《水经注》。以下选载《水经注卷二十六·巨洋水·淄水篇》中有关“弥水”的部分章节,以供弥水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参考。(巨洋水即弥水,即今之弥河;淄水即今之淄河。带有“○”符号的文字为汉代桑钦《水经》原文,其下为郦道元《水经注》正文。) 《水经注·卷二十六·巨洋水篇》: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 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眜,王韶之以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渚,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迳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迳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朐县东,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筍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迳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朐,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 巨洋水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迳逄山祠西。洋水又东南。历逄山下,即石膏山也。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征记》曰:逄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人、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 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逄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 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其>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山其>岭镇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 巨洋水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辩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后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眜,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 巨洋水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 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晏谟曰:西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迳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水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崩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北迳□<山其>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迳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迳斟亭西北。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溉水又北迳寒亭西,合白狼水。《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洛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地。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篡相,韩浞亦因逄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收斟灌、斟寻二国之余烬,杀韩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迳趣,即是水也。 ○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又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又东北注于海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篇》: 浊水又东北流,迳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水出逄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迳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阳水东迳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遍驾,回阁承阿,林际则绳坐疏班,锡钵间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 阳水又东迳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所谓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昔在宋世,是水绝而复流,刘晃赋《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除州,即任未期,是水复通,澄映盈川,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海岱之士,又颂通津焉。平昌耆民孙道相《颂》曰:惟彼绳泉,竭逾三龄,祈尽珪璧,谒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耋民河间赵嶷《颂》云:敷化未期,玄泽潜施,枯源扬澜,涸川涤陂。北海郭钦曰:先政辍津,我后通洋。但颂广文烦,难以具载。 阳水又北屈,迳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泥水。故晏谟、伏琛为《齐记》,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渑阳城,非也。世又谓阳水为洋水,余按,群书盛言洋水出临朐县,而阳水导源广县,两县虽邻,川土不同,于事疑焉。浊水又北迳臧氏台西,又北迳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 〔笔者注:长沙水,即南阳水,即今南阳河,今属巨洋水(弥水)水系。那么,郦道元为什么把其记入《淄水篇》中的浊水水系呢?其原因,是历史上曾经把南阳水“堨断,令北注浊水”。对此,郦道元在文中记载的很清楚:“阳水又北屈,迳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后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 《齐乘》有关“弥水”之记载 《齐乘》是元代青州人于钦的著作。于钦(1283~1333),字思容,元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以编著《齐乘》而留名青史。曾任国子助教、山东肃政廉访司照磨、御史都事左司员外郎、兵部侍郎、益都府田赋总管等职。他利用在青州任职的机会,走遍山东大地,访问野老村叟,观察水流陂原,考证历代沿革,搜集了大量资料,精心编纂,写成了《齐乘》一书。全书共6卷,近10万字。分为八类,即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记载范围极其广泛,从历史地理、宗教史、人物传记、风俗史等众多方面,为研究宋元青齐大地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再次刊印,时任益都知县的周嘉猷为之做《考证》6卷,附于《齐乘》各卷之后。《四库全书·提要》对《齐乘》予以很高的评价:“是书专记舆地,叙述简核而淹贯,地志之中有古法者。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地志之但据舆图凭空言以论断者,实为详确可信,故向来推为善本。”选摘其有关“弥水”记载如下: 巨洋水 《水经》云:出朱虚县东泰山。《国语》谓之具水,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以为巨蔑,或曰胊弥,或曰沬,实一水也。今谓之洱河,出沂山西麓,即东泰山也。东北,流至临胊县东南,熏冶泉入焉。熏冶,出县南西溪。又北,沙河出东阜下,北来入焉。又北,至临胊城,东径覆釜山。又北,径委粟山。【《水经》云:孤阜秀出,形如委粟,今名粟山。】又东北,石沟水入焉。石沟,出逄山东北石涧中,【山即石膏山,麓三成。】《水经》名北洋,盖因巨洋在南也。又东北,龙冈水出临胊东北窑山,东来入焉。又北,过益都府城东北,建德水合南阳水入焉。建德水,出府南七里涧,俗名七里河,水东犹有建德村。【道元云:建德出逄山,邳泉出平地。今按:平地之邳泉,在建德水源之东,北入建德,非入巨洋也。】南阳水,见后条。又东北,康浪水入焉。道元云:康浪,出剧县西南□(山其)山,西流入巨洋,即今香山南狗王河。【《三齐》略曰: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十五里康衢侧,宁戚扣牛角歌于此。今临淄西南泥河、澅水皆微细,且歌云中有“鲤鱼长尺半”,此水岂足当之?《寰宇记》又谓,康浪水,在淄州。皆不可信,当从《水经》云。】又北,径巨昧店耿弇追张步处。又东北,径辟闾浑墓,俗名钓鱼台。又东北,径故益县城,古别出一支,为百尺沟。【道元谓西北入巨淀者,此沟也,今废。】又北,径寿光县东北,《水经》云:旧有孔子问经石室,即苍颉墓也,尧水入焉。尧,一名蕤,又名青,出府东南七十里角崩山。又东北,由黑冢泊入海。【黑冢泊,《述征记》谓之乌常泛,齐人名湖为泛,冢即秦皇望海台也。】余按:《汉志》: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即此水也。但因北洋而误其源,因支津别出而误云入巨淀。曾肇《南洋桥记》乃以洋为南阳,非也。洋为齐之大川,故以巨名。道元所谓群书盛言,孟坚不应舍大而志小。 南阳水 《水经注》:长沙水,出逄山北阜,世谓之阳水,北注浊水,通名为阳,而有南阳、北阳之论。【又云:逄山,即石膏山,麓三成,壁立直上。】余按:南阳水,出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石膏山,即逄山之西麓也。东北径广县故城西,又东北石井水注之。水出劈头山,北流注井,积石高深,瀑布而下,故曰石井,亦谓之石子涧,即今之瀑水涧也,时有通塞。南阳水,又北而东,贯益都南北两城间,西径表海亭,东径故城阳王庙基,古人自庙东堨断,使北注浊水。今复东流十五里,合建德水入巨洋。 〔注:以上节选自《齐乘》卷二〕 (文/江玉坤 摄影/王孝福 张志明) 上篇阅读:弥河变奏曲2017.09 NO3. 第三期(总第二十八期) ▲以上图片由青州市摄影家协会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