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探索细胞奥秘的吴素萱

 二维码 5087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时的吴素萱


早在三十二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它的出现,开辟了生物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揭示了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细胞组成的奥秘。不过,发现细胞这件事,却是进入十七世纪,从显微镜问世之后。我们国家在细胞形态学的研究方面,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关于这方面涌现出来的女专家,更是凤毛麟角。然而,闻名国际的也有一位,她就是我们青州的吴素萱。


▲吴素萱在青州求学时的培真书院旧址


1904年6月4日,吴素萱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城里偶园街一户普通的居民家中。7岁那年,吴素萱的父亲因病去世,本来不很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后来,依靠基督教会的资助,好歹在县城念完了崇实中学(含小学、中学两部,1917年该校中学部并入新建的守善中学)的课程,顺利考进位于济南的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又考入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生物系。1930年,吴素萱在中央大学毕业时,由于成绩特别优良,被留校担任了助教。这期间,吴素萱除了认真完成授课任务外,仍坚持挤时间苦钻业务知识。不久,她撰写的学术论文在美国一家科研刊物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荣获巴波尔(Bar ber)奖金。1937年至1941年间,吴素萱被推荐到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专修细胞学知识,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到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6年,应北京大学之聘,吴素萱担任该校生物系教授。1947年至1948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吴素萱先后去了爱丁堡遗传所和历史上最悠久的牛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素萱重返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从1955年开始,吴素萱出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细胞研究室主任,并兼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曾就读于青州培真书院的吴素萱之兄


吴素萱向来以工作细心、善于开动脑筋而闻名遐迩。1954年,她在用葱头做细胞分裂的试验时,突然发现了细胞核穿壁运动的现象。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精心试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细胞核穿壁是有一定生理条件的,有时频繁,有时较少,甚至完全没有。于是,她对“细胞核固定不动”的传统观念产生了怀疑,也不赞同这种移动是“受外力影响才发生”的观点。过去,吴素萱在课堂上授课时,没有顾及这个问题,如今在实验中发现了它,这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快慰啊!从此后,吴素萱怀着极大的兴趣,以葱头、大蒜、小麦、大麦等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植物各个时期、各处部位的不同情况,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验,最后断定,细胞核穿壁运动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时,她马上写成《细胞核穿壁运动》的学术文章,连续发表在《植物学报》上。对吴素萱的这一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十分重视,准备请她做学术报告。然而,当科学上一种新发明出现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因循守旧的反对势力。更有个别权威人士,一口就否定了“细胞核穿壁运动”的实质。结果,原先为吴素萱定好的学术报告会,也随之被取消了。


▲原培真书院(后为基督教堂)大门口


既然有人反对,就要做反证工作。吴素萱和同事们棒打不回头,脚踏实地从各个方面反复进行实验,仔细从中辨别真假现象。在实验中,吴素萱安排同事们结合进展情况,拍出了反映成果的第一部电影。1962年,吴素萱和她的学生张伟成,在显微电影机下,集中三个月时间,详细拍摄了细胞整个内部活动过程——细胞核、细胞质穿壁的第二部电影。这既是事实的忠实记录,又是他们心血的结晶。与此同时,吴素萱连续发表了《细胞核的更新现象》、《高等植物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活体观察》等落地有声的文章。吴素萱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植物细胞学的理论基础,在细胞学这个分支研究的项目上,不管在国内国际都占有领先地位。1977年,日本来华访问的著名遗传学家木原均,对吴素萱的研究成果,理直气壮地给予了极高评价。1978年3月18日,吴素萱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吴素萱接受了中央领导同志对他所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


▲“文革”后,吴素萱(左一)同细胞杂交组的同事们一块工作时的情景


吴素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1958年,她毅然离开实验室,走出京城,奔赴广西农村,同当地科学家一道,投入对水稻、高粱等作物杂交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有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同时,她又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了远缘杂交不易成功的理论依据。从1960年起,吴素萱一方面研究远缘杂交的理论,一面继续进行“细胞核穿壁运动”的深层次研究。当时,她尽管已是擦六十岁边缘的人了。但始终和年青人一样,以饱满热情投入工作,从不知道什么是“疲倦”。“文化大革命”中,陈伯达插手中国科学院,吴素萱所在的植物研究所被破坏殆尽,许多珍贵的仪器被调出,被糟蹋,所有科技人员,被统统赶出了门。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吴素萱坐卧不安,心里难受极了。有一天,她悄悄地把同事们约在一起说:“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这些年,月月领着国家发给的工资,理应对社会有所报答,无论如何也得找个去处呀!”大家一致赞同吴素萱的意见,纷纷打起行李,跟随她来到北京市郊外的东北旺公社育种试验站,冒着“急风暴雨”随时袭来的危险,一门心思地投入科学研究工作。那时节,吴素萱根据一本外文杂志介绍的、外国科学家用蔓陀罗花的花药种,在培养基上培育出一片小苗的报道,结合当地实际,对烟草、水稻、小麦、玉米等单倍体花粉植物进行单倍体育种研究试验。试验结果,采用花药培养出来的植株是不育的。但是,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就能顺利得到纯种。在东北旺公社的那些日子里,吴素萱带领同事们培育出烟草的“单育一号”、水稻的“单丰一号”等良种,找到一条良种繁育的新途径,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1978年,吴素萱(中)出席全国科学大会时,同与会的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林兰英(左)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泽慧(右)在一起交流经验


吴素萱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40余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她先后发表主著、合著论文25篇,主译、合译著作7部。其科研成果,多次在国内国际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科研人员中树立了光辉榜样。她先后被选为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4月16日,吴素萱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李昌分别送了花圈。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参加了追悼会。

2017.03 NO. 第一期(总第二十六期)

文章分类: 花都人物2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