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鬲”族 二维码
577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居住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个民族都勤劳、勇敢、智慧和富有革命传统;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而繁荣的祖国。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左右;汉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它是由远古的许多氏族、胞族、部落经过数千年的演化而形成。在远古时期,我国各种部族主要分布为:中原的黄河流域,主要为夏族;在东部的海岱、淮河流域,主要为东夷;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主要为苗蛮;在西北地区的黄河和湟水之间,主要为羌族;在北方的大漠、草原南北、主要为荤粥(山戏、猃狁[xiǎn yǔn] )。而今天,以青州为中心的东夷,又是由许多不同的氏族、胞族、部落组成,鬲族,就是东夷之中的一个氏族。 以前,有关鬲族的资料极少,我们对鬲族的考证、研究也就无法进行。1986年5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博物馆在对苏埠屯墓群的发掘时,在南岭的西侧清理了一座编号为八号的墓葬,出土了三百余件文物。随葬的这些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则为十八件酒食器。这十八件精美的青铜礼器中,十五件上有铭文,但这十五处铭文,与以往苏埠屯出土的“亚醜”铭文不同,则是“融”字,即为两个口相对的鬲,两侧有较大的两条虫,就是“”,另有二件为“”。即为“册融”。这一发现,在我国学术界引起较大的轰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在《殷彝中国形文字之一解》中就写道:“殷代(即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乃是古代王国之名号,为古代氏族图腾之孑遗或转变。”根据这一理论,“融”应为国族之族徽。融族铜器在青州出土,说明商代晚期青州除亚醜族外,尚有一支融族在青州一带活动,并和亚醜族有着密切的关心。 融族用“鬲”作为族徽,应是鬲族的一个分支。传说中的有鬲氏,最初形成一个氏族,应该是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私有制开始出现的时候。据李白凤先生在《东夷杂考》中“鬲族考”证实:鬲族的始居处应该是在山西高原北部,其后南下渡过黄河和夏族一起在河南渑池一带定居。其后,由于某种至今还不明白的原因,他们与同一血鬲族的族分别朝东、西两线,沿着黄河移动;东迁的一支,与他们有着密切关系的夏族、昆吾族取代了占据黄河中、下游所谓“中原地带”的地位,在包括今天北至河北省的南部、河南省的北部、山东省西北部的范围内,开始新的“建国”活动。鬲族一系的各个部族迁涉到今山东北部以后,和这里的原始居住的莱夷各族发生了许多关系,如战争,如文化的交流,其结果便产生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黑陶,应该是鬲族和莱夷各族文化交流的变种,古代传说夏人尚黑不是凭空臆造的,至少龙山文化中的亮黑陶和这种交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李白凤先生的论述,不能说其全对,但他对鬲族的迁涉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在鬲族迁涉后的都城在今天德州西北部的故鬲城,但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事情,而现在出土于青州苏埠屯商代墓中的鬲族遗物,给我们研究鬲族又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八号墓中出土的多达三百一十二件文物,为别为铜、陶、玉、石、骨、蚌等质地;铜器中又有酒食器(即礼器)、乐器、兵器和工具等;十八件酒食器中有鼎、簋、斝、觚、爵、卣、觯、尊、罍、斗十种,其中有十三件器物上铸有“融“铭文,二件方鼎上铸有”册融“铭文。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先生在《作册令彝铭考释》一文中说:“记册册或册者,作册氏也……册允,册企诸称,殆亦皆作册氏矣。”白川静先生在《作册考》一文中也说:“彝器铭中署有册字的器,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器都有可推定是作册之物”。根据这样的分析,八号墓中出土的这两个“册融”鼎,亦可称为“作册融”了。作册,是始于商,盛行于西周早期的一种官职。从金文资料分析,作册之官不仅王室有,而且诸侯也有自己的作册。青州苏埠屯是我国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公认的亚醜国族的墓地,一号墓的主人是诸侯,方国的君长之类的人物已无异议,就是说一号墓的这位墓主人是商代晚期亚醜诸侯国的君长。然而,八号墓的主人为作册融,那他应该是亚醜国族的作册。在殷商时期,作册是一种重要的官职。他既是册命文书的起草人,又是各种重要的政治,特别是宗教礼仪的参加者。特殊的身份,使八号墓的主人册融具有超乎寻常的地位,他的坟墓面积达五十平方米,而且还有墓道。就其规模而言,虽不能与一九六五年发掘的一号大墓相媲,但已经大大超过了同年发掘的七号墓那样的奴隶主贵族了。八号墓中随葬了十八件青铜礼器,也是普通的奴隶主贵族墓和一九三一年发现的两座墓葬所不能比疑的。在一般的中型墓葬中,随葬三件一套的铜铙和石磐等乐器的现象也不多见。在商代,青铜礼器中的铜觚和铜爵的配合好比周代的铜鼎和铜簋的组合,其数量的多少,是区分奴隶主贵族身份、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八号墓葬中随葬有铜觚二件,铜爵四件,应视为四套觚、爵,也可以看出八号墓主人的地位非同一般。另外,墓中还随葬有二百三十五件兵器,又有象征权力的铜钺。所有这些,都与墓主人官居作册的身份、地位相符合,也证明他生前握有一定的兵权。 商代的鬲族,终于在青州留下了遗物。这一发现,使鬲族的发展延续有了力证。但如前所述,鬲族的国都在今德州一带,他们又是因什么原因迁到青州,并依附于亚醜族的名下,成了亚醜方国的作册,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出,鬲族与昆吾、己都有过联盟,昆吾离我们较远,在今河南省的濮阳一带,而“己”则在我们附近。新中国建立之前,在寿光纪台发现的“纪候钟”及近期在寿光城北古城村发现的成批带“己”铭文的铜器就可以说明。古城村出土的这批“己”铭铜器,多为鼎、甗、觚、爵之类的重型礼器,其制作时间为商末,与苏埠屯八号墓的时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夏朝以及夏朝以前,鬲族主要活动在今天的德州、河南一带,而随着商人的东进,鬲族为了躲避商人就向东转移,但由于他们长途迁徙,力量逐渐不支,只好与当地的土著族亚醜、己等部族结合,从此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明。最后,他们便溶进了汉族这个伟大的大家庭中。
2010.12.NO.2 第二期
文章分类:
花都·珍宝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