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郭季雨:宿约红丝琢砚人

 二维码 1301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已为世人所熟知,而砚台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制作砚台的人与砚石之间又有怎样的因缘与磨合?一方小小的砚台又寄托了制砚人怎样的个人情怀和艺术追求,那恐怕就不是人人都能说清楚的了!

一位清秀文弱但儒雅博学的青州汉子,在自己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之时,却与红丝砚邂逅相遇并“私定终生”,做起了复兴名砚,再现辉煌的红丝砚之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一头扎进陌生而孤寂的制砚行业,舍弃了许多本该属于自己的潇洒和享受,苦心孤诣,孜孜以求,终于小有成就,在砚界崭露头角。

对于一个称得上是“半路出家”却成绩斐然的砚雕者来说,他与砚台有着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和蜕变,他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读者所好奇和需要探究的,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知晓的。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制砚高手就是山东省青州市“对砚语居”青州红丝砚工作室的主人—郭季雨。


结缘红丝不了情


1968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西茂峪村的郭季雨先生,幼时的他就与大山为伴,与石头结缘,每当课余和假期,他就与小伙伴们一起攀爬附近的大山,在山里,可以挖野菜,可以掏鸟蛋,玩累了,就躺在光滑的石板上仰望天空,任思绪随风飘飞,想象有一天能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精彩的世界。这几乎就是他儿时的梦想。



行知砚


然而,时运不济,造化弄人。考大学的梦想破灭后,为了讨生活,他先后干过炼铁厂工人,跑过供销,承包过工程,做过铁矿石和焦炭生意等。在接近半生的时间里,他的职业变换了许多次,唯一不变的就是他读书学习和追求艺术的真诚之心。

虽非出身书香世家,但家乡秀美的山河和淳朴的民风却孕育了郭季雨聪慧灵巧和热爱生活的秉性。他自小就喜欢艺术,对书法、绘画情有独钟,后来,天生喜欢石头的他又痴迷上了篆刻,在坚持练书法的同时,每天与自己钟爱的石头做“亲密接触”成了他的必修课。直到有一天,他与红丝石不期而遇,他才真正觉得找到了归宿,艺术之门向他徐徐敞开。

“第一次见到令我砰然心动的红丝砚是在2006年,她华贵的气质、奇幻的纹理以及艳丽的色彩让我真的是醉了!”郭季雨现在说起初见红丝砚的感觉来,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我与红丝砚似乎有一种前生的约定。今生我与红丝砚是不能分离了!”


初涉砚界露头角


其实,对于红丝砚来说,郭季雨并不陌生。勤于读书的他从文献记载中早已熟知历史名砚红丝砚。况且,近年来被青州奇石界做的风生水起的红丝石和红丝砚事业,他更是耳熟能详。因为喜欢篆刻的缘故,他很早就对砚雕产生了兴趣。早年,有一次他慕名去青州市邵庄镇黑山寻访红丝石和红丝砚,当地人告知他红丝石早已绝迹,他只好无果而返。后来,因忙于生计,无暇把全部心思用在心仪的红丝砚上,直到2006年的一天,他在书法、篆刻同道于兴华先生家中见到一方堪称绝美的红丝砚,这又重燃他对红丝砚的热爱之火,当下就决定把做的还算不错的生意转给他人,专心专意地做琢砚事业。



墨痕砚


“回想起当初的这一决定,既庆幸又后怕!”郭季雨如是说。

他后怕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甩手不干了,这样,不仅投资浪费了,还给人留下笑柄。关键时刻,他爱人鼓励他说:“你只管做砚台,家务活算我的。我一个人的工资省着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是爱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坚持了下来。

“真是看着容易做着难!” 郭季雨说。“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掌握雕刻砚台技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痴生爱,因爱而欲罢不能!只要认定的事情就要干到底!”郭季雨说。“没接触红丝砚之前,只羡慕人家雕刻师心灵手巧,一块再平常不过的石头,在雕刻师手上就能变成人人称赞的艺术品。自己干起了这一行,才知道‘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干雕刻师不仅要心灵手巧,更重要的还要吃得起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件完整的作品,从选材、构思、打坯、画样、定稿、雕刻、精修、打磨到刻砚铭及上蜡等一套工序下来,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出错,都要小心谨慎,精益求精,哪道工序出问题都功败垂成,从头再来!” 郭季雨感慨地说。“别的暂且不说,单就‘打坯’这道工序来说,不仅灰尘弥漫,而且噪声刺耳,一般人都望着‘打怵’,过不了粉尘这一关。打坯的关键的还是手上的分寸很难掌握,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练成的!”

为尽快掌握砚台雕刻技术,他除购买许多专业书籍自修外,还只身到北京拜访砚学泰斗黄海涛先生和张得一先生,虚心请教制砚知识,获益匪浅。他还去江西、安徽等地考察,到那里的砚界名师家中学习取经,从如何选材、怎样下料到精雕细刻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对砚台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回到青州后,很快,一方由他自己构思、设计,独立完成的红丝砚作品诞生了。

“当时的兴奋劲没法用语言来形容。虽然那一方砚台的做工现在来看很不成熟,但那可是我的‘处女作’哩!”郭季雨谦虚的话中透出些许得意。



石子砚


为达到红丝砚特有的艺术效果,除了“打坯”这道工序使用电动工具外,其余工序全靠郭季雨自己手工来完成。“机械雕刻永远赶不上手工雕刻自然、生动,有韵味!”这是郭季雨经常说的一句话。“我追求的是砚台的那种气息和味道,虽然很难达到,但我心向往之!”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郭季雨制作砚台一发不可收,完全进入“角色”。寒来暑往,精雕细琢,一方方红丝砚在他手中诞生,一方方红丝砚得到专家和藏家的赏识,一方方红丝砚在全国、省市级比赛、展览中获奖。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也成了砚界的“角儿”。

这里有一份郭季雨红丝砚获奖成绩单,可以约略窥见其努力和收获:

2012年5月,《指日高升》砚获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出国精品砚优秀奖;

2012年8月,《云岫》砚获全国名砚展金奖;

2013年5月,《车之韵》砚和《墨痕》砚分获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全国精品展银奖及铜奖;

2013年7月,《风字》砚获鲁砚文化研讨会汇报展金奖;

2013年10月,《石子》砚获红丝春秋砚展金奖;

2013年11月,《行知》砚、《琴囊》砚和《车之韵》砚参展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中华砚文化展。其中,《行知》砚被英国皇室收藏。

2014年1月,《东方红》砚为莫言先生收藏;

2014年4月,《大唐遗韵》砚获全国十大名砚展金奖;

2014年4月,《车之韵》砚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2014年8月,《仿汉砖》砚为欧阳中石先生收藏;

2014年10月,《一元复始》砚入藏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

……

  2013年5月,郭季雨撰写的《青州红丝砚设计中的时尚元素》一文在《鉴宝》杂志发表,其新颖独到的观点得到专家肯定和砚文化爱好者好评。2014年6月,他以编委会副主任身份参与编纂、出版了《青州红丝砚谱》一书。



铜镜砚(反面)



铜镜砚(正面)



车之韵砚


学养为基树高标


与大多数制砚人不一样,郭季雨学做红丝砚之初,没有痴迷于工艺繁复的山水砚、花鸟砚和人物砚等市场走俏的砚台,而是对制砚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思索。随着自己雕刻砚台数量的增加和砚台知识的积累,他渐渐领悟到:一方小小的砚台,它注重的不仅是其实用性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含量,这是爱砚、藏砚人钟情于砚台的主要原因一,也是制砚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他没有把主要把精力用在制作市场上畅销的砚台上面,而是调整思路,把目光放在了高品位的传统砚的制作上。

“现在人们喜欢砚台,主要在于它的观赏价值,它的实用价值逐渐弱化。但是,离开实用性的砚台,它的文化含量却与砚学真谛渐行渐远。”郭季雨不无担忧地说。“看似简单的传统砚,却是中国文人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是无数文人雅士和砚雕者智慧的结晶……”

为提高自己的修养,他边创作边学习,为的是提高境界,提升创作。他读书的范围不再局限在制砚图书方面,还有文史哲、书法、美术、篆刻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勤写书法练内功。凭借多年的书法功底,他忙里抽闲,坚持每天练一到两个小时的书法,或临帖,或创作,乐在其中。通过练书法,一方面他的腕力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雕刻的线条更加流畅,。此外,他刻的砚铭也越来越耐看和潇洒,综合能力逐步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审美观得以提高,创作灵感不断涌现。

观念一变天地宽。对制砚有了定位后,他雕刻砚台的速度放慢了,思索的时间多了,作品数量相对少了,但成功的作品却比以前更多了。


革故鼎新开生面


东汉以前,砚被称为“研”,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古代“文房四宝”,以砚为冠,足见其价值和地位。青州红丝砚在宋代被列为诸砚之首,虽经堙没但今天重现光彩。2010年10月,青州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红丝砚之乡”称号。随着红丝砚知名度的提高,青州从事红丝砚销售的人越来越多,许多能工巧匠也加入到了加工、制作红丝砚的行列之中。



箕斗砚



虫蛀砚



汉风砚


作为青州红丝砚雕者之一,郭季雨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把雕刻红丝砚作为事业来做,一定比当作职业来做走得更远!” 郭季雨说。

从他不断推出的雕刻新品和精品中就可窥见其与众不同之处。如,颇受好评的《车之韵》砚,把轿车俯视平面图设计成砚面。砚面既有轿车的外形,又有古琴的韵味,抽象与具象、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观之令人回味无穷。又如,《行知》砚,受现代女性高跟鞋与古代箕形砚的启发制作而成。上刻“行知”二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再如,《琴囊》砚,古制今饰,巧用俏色,动静结合,虚实相应,达到了唯美唯真的艺术效果。诸如此类,创意独特的砚台,是其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为郭季雨先生带来了不小的声誉,也更加坚定了他当初的选择和今后的追求。

2013年1月,郭季雨被聘为全国65位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制砚专门委员会委员之一。

面对已有成绩,郭季雨先生清醒而谦逊:“在制砚界我是一个新兵,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走的路还很长!”

谈到自己的制砚理念和今后打算,郭季雨说:“重材质,讲形制,看线条,高品位的砚台是人人喜欢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创新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我选择的路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或许,我要用一生来才能实现我与红丝砚的宿约……”

继承与创新永远相依相伴,互为因果; 保守和进取,后者一定取代前者。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这是毋庸置疑的。

郭季雨,一个痴砚者,用自己雕琢红丝砚的经历与成果,又一次诠释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本文所登砚台均为郭季雨先生制作】  

2015.3 NO.1 第一期(总第十九期)


文章分类: 花都名品
分享到: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