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州的对外窗口  
       愉悦身心的视觉盛宴
东方花都杂志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章列表

抗日战争中的长秋村

 二维码 2754


长秋村地处青州西南今庙子镇境内。抗战时期,这个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先后有119人参加了八路军和我党地方武装组织,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有26人牺牲在战场上,有63人被敌人摧残致死或死于日军东北的苦役中。村内房屋被烧18次之多,1942年全村已无一间完好的房屋。长秋村人民不畏日军的“三光”政策,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抗战必胜的英雄赞歌。

长秋村,是今青州市西南山区一个只有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这里的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坚持斗争,作出了卓著贡献和巨大牺牲。这个村先后参加八路军及我党地方武装的有119人,有39人牺牲在战场上,有63人死于敌人的监狱中或被抓去东北做苦工而摧残致死。村内房屋被烧18次之多,到1942年,全村已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

长秋村的抗战历程是可歌可泣的。长秋村老百姓宁死不屈,前仆后继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一)


193710月,林浩、金明、杨涤生同志到益都县城,代表山东省委帮助恢复建立了中共益都县委。李云鹤任书记,胡维鲁任组织委员,我任宣传委员。当时,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全国人民武装起来,参加抗战,驱逐日寇出中国。县委研究讨论了党的指示后,决定分头出发,李云鹤去东北乡,胡维鲁去铁路北东朱鹿村,我就到了自己的家乡长秋村。

我回到长秋村后,首先发展了党员,建立起党组织。接着,又建立起一支由20余人组成的自卫团,进行政治学习、操练军事,站岗放哨,抵抗流匪,保护群众利益。这就是后来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八路军四支队新编第一营。

1938年春节后,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后编为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政委姚仲明,率队从铁路北来我们长秋村驻了下来。鉴于当时淄河流域杂牌队伍较乱,不便于共同抗日的局面,本着要更好地贯彻执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原则,由我负责宣传联络,建立起“淄河流域抗日联军办事处”。后来,在配合山东境内进行的台儿庄大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7月,廖容标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



1978年3月,时任南京军区顾问组长的廖容标(中)回山东看望山区乡亲。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事件不断出现。其中,闻名全国的“太河事件”,就发生在我们所处的境内。那时,以我们长秋村的武装力量为主,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新编第一营已成立,我在这支部队任营长。当时,由于缺乏作战经验,我们的部队就曾被敌人包围。经历了无数艰险,方才由被动变为主动,避免了部队伤亡,化险为夷。


(二)


1940年,淄河流域的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敌伪顽密切勾结,对我们形成新的包围圈。这时候,我们的新编第一营,已经升级到主力部队,我升任益都县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因为敌伪顽和土匪都知道我们长秋村是“八路窝子”,因此对长秋村实施交互轮换地摧残。

同年秋,在我县大队转移他乡时刻,伪军唐应三部乘机窜入长秋村,奸淫抢劫,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幸亏村里游击小组发现及时,鸣枪报信,才使得群众安全转移,未造成大的伤害。然而,匪徒进村后,却四处洗劫,点火烧房,连新收的粮食都被化为灰烬。从此后,老百姓就无法在村内过夜了。





1940年以后,敌人在离长秋村不远的朱崖、太河、马鹿等村都安设了据点。因为长秋村的老百姓和八路军一心,不向伪政权交粮和出人修炮楼,敌人便设圈套,施阴谋,对长秋的老百姓下毒手。有一天,朱崖据点的鬼子带着伪军摸进长秋村,因为村里村外见不着一个人,便唆使外村人谎报假情况,说长秋村现在平安无事,老少爷们放心回家过日子吧。结果,鬼子从张店、博山、洪山等地,调集近千名人员,深夜突然包围长秋村,致使23人被抓走,二十多人当场牺牲。还有的在当地受尽酷刑折磨后,又被押往东北做劳工。

194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敌人调动张店、辛店、淄川、邹平、博山等地日伪军2000余人,由对当地情况熟悉的叛徒当向导,偷偷摸摸窜进长秋村,从两个方向放枪,另两个方向包剿。这一天,住在村里的县政府和县大队人员正巧转移外地,村里仅驻有区中队一个班的同志们和几名干部,他们听到枪声后,就一齐行动,带领群众同敌人展开斗争。时值深夜三点多,又无月光,全村漆黑一片。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和区中队的同志头前开路,村里群众紧随其后,设法突围脱险。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博斗中,区中队班长许维功光荣牺牲,冯九春等四位同志不幸负伤。


(三)


长秋村的老百姓虽然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抗战必胜的信仰从未减弱,和八路军的关系始终亲如鱼水,对敌斗争的决心也从未动摇。

1940年秋,朱崖据点换了一个鬼子队长小林。这个家伙,三天两头领兵到长秋一带“扫荡”。当地老百姓一日数惊,不得安宁,连成熟糊口的庄稼都收不成。县大队看到这个情况后,决定给敌人以狠狠打击。

驻在朱崖据点的鬼子,每逢到长秋村“扫荡”,老是害怕撞上八路军,从来不走直路,总是先躲着长秋去上庄,再从上庄爬到阳明山顶,踮着脚朝长秋村打探半天后,再鬼鬼祟祟往长秋村溜。驻长秋村八路军和村里老百姓根据敌人这个活动规律,便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阳明山北坡处,设立了一个班的伏兵,并配备一挺很受使的机枪。县大队其余的人,隐蔽在长秋村里做预备队。县大队的人数不多,长秋村的游击组主动要求全部参加战斗。为了造声势,村里几十名青年,也组织起来,临时参加了战斗。

当敌人爬上阳明山时,发现了我们的伏兵,双方便交了火。当我们的伏兵咬住敌人后,预备队和村里二百余名老百姓也从村里各个角落,一齐杀出来,在庄稼和树木掩护下,迅速向敌人身后包抄。来犯的敌群里,只有6名鬼子,其余全是伪军。伪兵比鬼子胆小,一看八路军从身后包抄过来,顿时乱了阵脚,争先向朱崖方向撤退。我们的部队拼命追击,敌人伤亡十余名,当时,我站在上庄西头的土崖上,正准备命令部队撤退时,长秋村的游击组组长柳景和,喘着粗气跑来用手指着远处说:“你看,那边有个鬼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到确实有个鬼子,扛着一挺机枪向北拼命逃窜!我立即下命令:“快,打死他!”柳景和说:“我的枪坏了!”这可怎么办呢?不能眼瞅着让他跑了!事不宜迟,我马上跑着去追!我边跑边吆喝着,让他放下武器投降。可是,鬼子听不懂我们的话。正在我着急的时候,又有我们好几个同志从那边截了过来,一下子把鬼子围了个严严实实。等夺过他的机枪一看,原来枪膛空着,没子弹了。这个鬼子很顽固,死也不放下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容忍,就把他打死了。后来查实,这个鬼子兵就是小林队长。消灭了鬼子小林队长后,敌人再也不敢轻易来犯长秋了。甚至伪军也都不愿被派来长秋村驻扎了。

斗争使我们增长了才干,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也越来越妙了。1942年秋。国民党军顽固派新四师(19431月,公开投降日寇),驻防在仁河流域孙家岭、上张、下张一带。他们和日寇暗中勾结,合伙对付我们,经常到长秋村来烧杀抢掠。因此,我们决定导演一场“狗咬狗”的闹剧。

当时,驻朱崖的日本鬼子,强迫各村配备情报员,每天向他们报告本村的“敌情”,我们就“将计就计”,让他们的情报员,专门报告与事实相反的“情报”。这一天,我们让鬼子收到“长秋来了‘马虎子’(鬼子对八路军战士贬称)”的“情报”。此时,我们这边的迎战队伍也安排得一挺二当,当鬼子、汉奸刚迈进我们的“地界”,“好戏”当即开演,大家高兴得不得了,鬼子、汉奸很快被打得一败涂地。


(四)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人严密封锁,我们的军需品非常缺乏,尤其是医药更难买到,长秋村的老百姓在这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村里的谢长水、冯佃顺、冯佃奎三同志,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到淄川、张店、周村等地采购急需物资。有一次,谢长水到周村购买油印机和纸张、文具时,不幸被敌人逮捕。敌人把他吊在树上,要他说明买这些东西的目的,谢长水一句话也不说,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谢长水以“东西是给寥坞村天主教堂代买的”为借口,好歹躲过一场灾难。



我们长秋村的妇女,也做了许多值得称赞的事。早在抗战第二年,村里就成立了“妇女抗日救国会”,下设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经常组织妇女为前线八路军战士做军鞋、摊煎饼。六个小组在一天之内,竟摊到600斤煎饼。



抗战时期长秋村妇救会活动的地方



当年长秋村民为八路军埋藏弹药等军用物资的地方



八路军军械所旧址



当年长秋村老百姓躲避日军扫荡的藏身地洞


1943年,长秋村的老百姓,在南沟土屋里,曾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保管过600多枚手榴弹,以及挖战壕所需的洋镐、铁锨等工具,这些工具一藏就达两年多,始终安然无恙,受到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的当面表扬。

长秋村还是八路军某部的一个物资转运站。只要淄河流域有战役,八路军所需的粮食、布匹、军衣、军鞋等,大都经长秋村暂存,然后分送转运。有时随来即转,有时白天进,晚上出。至于转运的形式,经常是由村里群众每人背上一袋八十至一百斤的粮食,晚饭后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基本是天明前赶至目的地。有时,每隔几天送一次。有一次,四支队有个姓柴的营长,看到长秋村的老百姓为八路军战士送粮如此辛苦时,都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长秋村人民在抗战期间的斗争事迹,是说不完道不尽的。长秋村的男女老少始终团结得像一个人,与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一条心,无私无畏,全心全意地参加抗战,支援抗战。长秋村的人民不愧为英雄人民,长秋村不愧为抗日堡垒村。



抗战时期冯毅之(前中)与战友合影



冯毅之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冯毅之,1908年生于今山东青州市长秋村。1929年在济南高中求学时受老师胡也频的教导和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了革命活动和写作。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去北平创建“左联”,并任北平市“左联”组织部长。1937年参加抗日工作,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营长,益都县县长兼大队长,益、临、淄、博四县办事处主任。抗战胜利后,任青州市长兼城防司令员。山东省鲁中区文协主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文艺处长。建国后任山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兼党组书记,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兼党组书记,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等职。



1942年11月,在与日军殊死搏斗的马鞍山战斗中,冯毅之有六位亲人壮烈牺牲。图为冯毅之在牺牲的亲人雕像前留影。



在长秋村冯毅之纪念馆,冯毅之侄孙冯庆林向青少年讲述当年长秋人民支援八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在马鞍山战斗中,其父、妻子、妹妹及三个儿女牺牲。建国后,其父、兄、妻、妹及妹夫等均被评为革命烈士。2002716日,冯毅之在济南逝世。1021日,骨灰安葬于长秋村。

                【本文资料图片由冯庆林、刘传功提供】

2015.6 NO.2 第二期(总第二十期)


官方微信
读者咨询
 
 
 
 
 联系方式
座机:0536-3267295
邮箱:dfhd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