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生,青州房家庄人,笔名重阳。退休文化干部。
受父影响,自幼笔耕不辍。书学汉晋,画仿宋元。遍览青州风景,登临华夏名山。
曾举办房氏三代(房益存、崇阳、德石)书画展、青州古槐专题画展。
作品曾在山东省美术馆、北京、日本等地展出。
尊重历史,崇敬乡贤,参与《古州寻踪》《青州古城》等书的撰写;本人有《青州纪胜》《房可壮与偕园》等书出版。
其文章具有探索研究性,文史价值颇强。现为政协文史特邀员、青州古城文化调研员、文化局历史文化研究员。
与《东方花都》有缘,多有作品刊载。
冯振河,男,汉族,青州市人。
1949年生,青州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青州市文学创作联合会理事会会长,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州市政治协商会议特约文史员,青州市古城修复建设工程指挥部文史研究员。
该自幼明细典故,博极群书。先后在《大众日报》、《潍坊日报》、《青州通讯》、《青州文学》发表文章多篇。系冯氏文学世家的继承者、研究者。在考证大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有《河水文集》等著作出版。
李凤琪,1930年生,山东青州人,满族,研究馆员。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民俗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早年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单口相声《追车》评书《夜闯珊瑚潭》为众多名家上演。对囗相声《水浒外传》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奨,並进中南海汇报演出。
转业地方后,出版长篇史话《青州旗城》《李凤琪说唱文学集》等专著8部。获省和国家级奖30余项,部份作品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军事文学大系》和《解放军文艺百期小说选》。省、市曾联合举办《李凤琪作品演唱会》。省文化厅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称号,省人民政府以“建国以来在文化艺术战线做出突出贡献”通令嘉奖。
李茂松,青州人,1954年生。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教授,教育研究室主任。第九届、第十届潍坊市政协委员。 1982年毕业分配到益都卫校工作,历任教务处主任,教育研究室主任。任职华东地区卫生职业教育生理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山东省中等卫校医学基础学科校际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兼职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表专业、教学、历史研究论文160多篇,科研获奖10多项,编撰书著22本。其中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概论》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主编,英文版《跨越百年》进行国际交流。对医学教育,生理科学,近代教育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李森,男,1970年生于青州,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15年出席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担任泰安卫星会议召集人。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与文物》、《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青州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青社斋碑志丛稿》,主编《龙兴寺佛教造像研究论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泰安卫星会议论文集》,参与修订教育部颁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佛教造像研究》,曾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刘传功,1945年5月生于山东青州,初中文化。1961年9月参加工作,1963年12月参军,1965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越战争,1967年1月入党。1970年转业后,先后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广播局编辑、报社副总编、史志办主编。2005年退休。近50年来,挖掘整理了大量文史资料,先后为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供稿数千篇,为宣传青州做出了贡献。曾出版《青州历史名人》,参与撰写了《文化青州》、《青州通史》和部分文史资料集。
有令衡,1942年生于青州城里。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潍坊市作协会员。现受聘为青州市政协文史特邀员、青州市古城历史文化调研员、青州市文广新局历史文化研究员。毕生热衷于青州市历史文化的发掘研究。近年来,个人编著出版过《青州寺庙综览》、《青社拾遗》,参编过《古州寻踪》、《青州民俗》、《青州古树名木》、《青州文史资料丛书》、《云门山志略》、《青州古城》、《古城旧影》等书,并多次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地方文史方面的文章百余篇。
刘继孔,山东青州人,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曾任青州市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其业绩被载入教育部编的《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词典》等文献。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紫鹃花》、《刘珝传奇》、《南燕春梦》和诗集《藏珠集》。参与编写《青州市教育志》、《青州人文自然遗产》、《青州建国初期文史资料》、诗集《海岱新咏》及市作协会刊《青州文苑》等书刊。在报刊发表诗词、故事、评论、杂文等千余篇。
孙凤瑛,男,青州市高柳镇南马兰村人,1936年生。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退休后热心研究青州历史文化,被聘为青州市政协特邀文史员,河北省枣强移民文化研究会会员等。主要作品有《齐、营丘、三易齐都初探》、《揭秘明初青州府移民之谜》、《青州龙兴寺始末》、《稷下学宫青州雪宫考》、《青州古城考》等。